<dd id="mlzca"><track id="mlzca"><dl id="mlzca"></dl></track></dd>
    1. <rp id="mlzca"></rp>
    2. 歡迎您訪問徐州市心理咨詢師協會官網!
           新聞資訊 / NEWS
      行業資訊
      您的當前位置:網站首頁 > 新聞資訊 > 行業資訊
      對孩子教育如何做到“不管”孩子
      發布時間:2016-9-12 14:23:50      點擊次數:1812

        一個被管制太多的孩子,他會逐漸從權威家長手下的“聽差”,變成自身壞習慣的“奴隸”;他的壞習慣正是束縛他的、讓他痛苦的桎梏。不是他心里不想擺脫,是他沒有能力擺脫。

        有一天,我的一個朋友約我聊天,她是帶著一個問題來的,為她單位一個女同事。

        她的這位女同事也是她非常要好的一個朋友,在孩子的教育上出了問題,苦惱得要命。同時,我的朋友自己也經常有類似的煩惱,就想和我專門聊聊孩子的教育問題。我們的話題從她單位這位女同事開始。

        她的這位女同事畢業于一所名牌大學,工作出色,人也漂亮,為人處世都不錯,是個近乎完美的女人,所以也是個理想主義者,在愛情上奉行寧缺毋濫,一直蹉跎到36歲才結婚?;楹笥辛藗€兒子,中年得子,愛得要命。這些年同學們的孩子已一個個上小學,甚至上中學了,大家聚在一起經常感嘆孩子如何難教育。她當時在旁邊聽著覺得不相信,小孩子會那么難教育嗎。

        當她的孩子還在襁褓中,她就給他讀唐詩。她讀了很多家教方面的書,知道早期啟蒙特別重要。孩子剛學說話,她就天天用漢語、英語兩種語言和他說話。她兒子確實也表現得聰明伶俐,上幼兒園后,有一家心理研究所來幼兒園采集數據,對孩子們進行了智商測驗,結果當然是保密的。但后來園長悄悄告訴她,她兒子全園第一名。她覺得自己是個成功的家長,相信自己傾盡全力,一定會教育出一個出色的孩子,甚至是個神童。

        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,大到說話如何發音標準,小到如何抓筷子如何玩耍,都進行著認真的指導,只要孩子哪些地方做得不好,就立即指出來,并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如何做。如果孩子的一個缺點重復犯了三次,就要受到批評,三次以上,就每犯一次打一下孩子手背。孩子每天手背挨打的事總會有,比如打翻飯碗,牛奶沒喝完就玩去了,見了阿姨沒問好,昨天學的單詞今天有一半沒記住等等。她說,我打他手背一下又不痛,只是希望通過這樣的嚴格讓孩子長記性,她自信在這樣的要求下孩子會越來越完善。

        我的朋友說,她去過幾次這位女同事的家,發現同事對孩子那真是叫用心。雖然人在和你說話,但感覺她的心總是在孩子身上放著,不時地告訴孩子一句什么,比如“到寫作業時間了”,“手上的水沒擦干凈,再去擦一下”,“別穿那雙鞋,這雙和你的衣服搭配好看”。

        朋友感嘆說,當媽的都做到這個程度了,可不知為什么她的孩子越來越差。剛上小學時,是班里前三名的學生,到小學六年級畢業時,成了倒數第三名?,F在這個孩子已上初中,各方面仍然毫無起色,即使是從小就學習著的英語,成績也總是很低,總之根本沒有一點高智商的痕跡。而且性格特別內向,既不聽話,又顯得很窩囊。他媽媽實在想不明白,自己嘔心瀝血地教育他,怎么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,她覺得這是命運在捉弄她。

        朋友問我:你說這問題出在哪兒,這孩子到底怎么了?

        我想想說:問題還是出在媽媽身上。改善的方法很簡單,但我懷疑,正因為簡單,這位媽媽恐怕難以做到,或者說她根本就不愿意去做。在朋友疑惑的目光中我告訴她,這位好強的媽媽,她的問題就是對孩子管得太細太嚴。治療的方法當然是反面,就是“不管”。

        “不管?”朋友睜大眼睛。

        我說,可能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一種情況:對孩子管得特別細特別嚴的家長,大都是在工作、生活等方面很用心的人,成功動機在他們的生命中始終比較強,他們的自我管理往往做得很好,在工作或事業上屬于那種放哪兒都會干好,都會取得一定成就的人。同樣,在孩子的教育上,他們成功心更切,也很自信,把對自己的管理,都拿來套用到孩子身上??墒?,他們基本上都失望了。

        朋友點頭說,對對對,是這樣,可這是為什么呢?

        我說,這里面有一個問題,兒童不是一塊石頭,成人刻刀所到之處留下的,并不完全是雕刻者單方面的想法。假如一定要把父母比喻為一個雕刻師,那教育這種雕刻所留下的痕跡則是雕刻與被雕刻雙方互動形成的。作為雕刻者的父母如果看不到這種互動性,漠視兒童的感覺,以為在受教育方面,兒童就是塊沒有彈性的石頭,刻什么樣長什么樣,那么一塊璞玉在他手中也會變成一塊頑石,或一堆碎料——看不到這種互動性,就談不上尊重兒童。

        不尊重兒童最典型的一個表現就是對孩子管制太多,也就是指導或干涉太多,孩子的許多正常生長秩序被打亂了。

        朋友若有所思地點點頭。

        我接著說,從你的陳述中我可以感覺到,這位家長確實很用心,但實際上她的行為里教育要素很少,更多地是“指令”和“監視”。指令和監視是教育嗎?不是!教育如果這么簡單,每個家長都可稱心如愿,世界上就不會再有恨鐵不成鋼的悲嘆了。指令和監視的主要成分就是管制?,F在家家基本上只有一個孩子,家長們有的是時間和精力去管理孩子。而且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兒童教育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家庭教育中,所以每個做父母的在開始時都鉚足了勁,要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。但兒童教育是件最重藝術,不重辛苦的事。只有那些注重教育藝術的人才會把孩子教育好。瞎用功,亂用力,只會把事越做越壞——這可以解釋你這位同事的孩子為什么會每況愈下。

        我接著分析這位媽媽,她在孩子面前其實一直扮演著一個權威的角色,因為只有權威才有資格對別人進行不間斷的指令和監視。而就人的天性來說,沒有人喜歡自己眼前整天矗立一個權威。所有對權威的服從都伴隨著壓抑和不快,都會形成內心的沖突——孩子當然不會對這個問題有這么清楚的認識,他只是經常感到不舒服,覺得做什么事都不自由,常不能令大人滿意,這讓他感覺很煩。于是他慢慢變得不聽話,沒有自控力,不自信,笨拙而苦悶。所以,家長一定要對“過猶不及”這回事有所警覺,不要在孩子面前充當權威(盡管是以溫和的愛的形式出現)。一個被管制太多的孩子,他會逐漸從權威家長手下的“聽差”,變成自身壞習慣的“奴隸”;他的壞習慣正是束縛他的、讓他痛苦的桎梏。不是他心里不想擺脫,是他沒有能力擺脫。我們成人不也經常有這種感覺嗎。

        朋友說,是啊,經你這樣一分析,覺得真是這么回事??磥硪院笠俟芎⒆?。

        我點頭說是這樣,所以,我們可以把上面的想法總結為一句話:“不管”是最好的“管。

      您感興趣的文章
      上一條:家庭貧富差距加深“校園分裂”心理分化日趨嚴重
      下一條:青春期男孩子的心理特點及表現
      友情鏈接:
      徐州市心理咨詢師協會  版權所有 ?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    蘇ICP備16046944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