咨詢者:陳先生,白領,40歲。
陳先生不到中年,艷史卻不少,無論婚前、婚后,都被自己的朝三暮四困擾著,用他自己的話說,花心一起,就像毒癮發作了一樣!他向心理醫生陳述了他的困擾:剛進入青春期,我就步入了早戀的行列。從交第一個女朋友到結婚,我結識過近60個女孩子,差不多都發生過親密關系。而且,他習慣同時“腳踩幾只船”,如果某一時間里只與一個女孩子交往,便會焦慮,想方設法也要另尋新歡。
他說:“婚后不久,還是忍不住要去外面找樂子,我無法只守在妻子身邊,也不知道怎么的,我們在一起無話可說,我就像這個家里的過客,‘紅杏出墻’是我生活中的家常便飯。深交的朋友看到我這一面,都盡力勸我好自為之,不要過分地把心思放在外邊。我也知道這對自己和生活不利,更對不起與我廝守終生的妻子,但只要過上一段清靜的日子,那種朝三暮四的念頭就如同毒癮發作一樣難以抗拒?;楹蠼保澳陙?,罪惡感和快感相伴而生,有時折磨得我死去活來。我不知道自己的癥結究竟在哪兒,是什么非讓我這樣不可,為此,在好朋友的力勸下,我來請教您……”
在心理醫生的引導下,陳先生回到了童年時代。他說:“媽媽對我說過,在我還沒記事的時候,他們因工作忙都顧不上我,不得不為我在親戚里請了個阿姨臨時照看。我只模糊地記得,一般情況下,媽媽都和我睡在一起,可也常常在我醒之前就出門了。每當這時,我就會哭,然后那個阿姨就會從門外進來哄我,對了,之后家里還來過幾個阿姨照看我,一直到我上小學三年級,才在媽媽的要求下自己去單獨睡??蛇@又與我現在的生活有什么直接的關系呢?”
心理專家分析:
當一個人在很小的時候經受來自母親方面的親情傷害時,他就會將此種傷害的模式貯存起來,形成生活方式的主流,并反復研習它,目的是在畸形狀態下尋找安全感。
陳先生在小時候經受了一覺醒來母子分離的傷害,那時的境遇,對一個孩子來說就意味著被拋棄。而幼小的孩子只能通過哭泣來表達他的恐懼,但同時,循聲而至的阿姨及時趕到,緩解了他的痛苦。這便形成了陳先生的幼兒決斷:親近的關系(母愛)是危險的,親近母親是會遭拋棄的,而外來的阿姨是會讓自己安全和依賴的。從而內化為性格:親近的女人(未婚妻、妻子)會隨時離開自己,外來的女人才會接受自己,也會緩解自己的恐懼。
這就導致了他紅杏出墻的性格特質。
陳先生聽完分析后十分驚訝,他沒想到幼時的一段經歷會對自己現在的生活造成如此巨大的影響,但他還是百思不得其解。為了讓陳先生能夠體會這種負面特質的緣起,心理醫生對他進行了個案治療。
首先,請陳先生到一間空屋子,四周封閉,拉上窗簾,屋里只有一個沙發床和一個鬧鐘。心理醫生請陳先生入睡前把媽媽的照片放在枕邊,并試著想一想和媽媽睡在一起,然后將門反鎖,直到鬧鐘響時,他們再對話。
三小時后,鬧鐘響了,陳先生被突如其來的響聲驚醒,發現四周無人,那種驚懼和惶恐,使他呆坐在那里,半天不知所措。突然,他看見了枕邊媽媽的照片,頓時淚水涌出……心理醫生告訴他,這就是那個孩子當時的感受,只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,大人的理智會戰勝恐懼,而那個孩子,只能沉浸在被拋棄的恐懼里。隨后,心理醫生讓陳先生給童年的自己寫一封信,旨在表達那一份感傷和委屈。
陳先生幾乎是用淚水寫完了這封信,他說,這是他平生最用心的作文,比寫情書還要投入。同時他也明白了自己樂此不疲地在外尋花問柳的原因。但他對自己沒有埋怨,只有痛惜和憐憫!此刻,他的眼神里流露出一種堅定和熱情,他終于理解并寬恕了自己,也體會到了親人為他付出的代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