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dd id="mlzca"><track id="mlzca"><dl id="mlzca"></dl></track></dd>
    1. <rp id="mlzca"></rp>
    2. 歡迎您訪問徐州市心理咨詢師協會官網!
           咨詢服務 / CONSULTATION
      心理百科
      您的當前位置:網站首頁 > 心理百科 > 心理百科
      守寡老人的心理問題分析
      發布時間:2016-9-12 19:13:27      點擊次數:10554
        老年人由于受到身體因素的限制,往往活動范圍小,如果夫妻之間能相互照應,共度晚年生活,老人的心理問題相對較少。歷來“白頭偕老”是對婚姻美滿的最好祝福,但夫妻相伴終有時。在絕大多數情況下,夫妻中總會有一人先辭世。失去妻子的為鰥夫,失去丈夫的是寡婦。鰥寡孤獨反映出了老年人喪偶之后的寂寞、孤苦的心情。
        美國心理學家荷爾姆斯,對生活中給人造成重大挫折的事件進行了研究。他根據人的挫折體驗程度,以100分為事件對人打擊的最高分進行了排隊。結果是,失去配偶是人生中最為悲痛的事件,給人造成強烈的挫折感。中國的文化傳統與西方有很大的差異,婚姻家庭相對穩定得多。老年人中絕大多數都是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了幾十年的老夫妻,共同的生活習慣、生活經歷,把他們緊緊聯系在一起。因此,在中國老年喪偶,會對未亡人的生活習慣帶來很大的沖擊。老年喪偶會威脅到一些未亡人的安全感,產生強烈的不穩定感。有的老年人在喪偶之后,在家人和親友的幫助下,經過自己的努力,最終能夠擺脫喪偶的陰影,從悲傷中走出,重新安排自己的未來生活。有些老年人則難于做到這一點,表現出很消極的心態,最終將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。這種消極心態常見的有:過度悲傷型《釋名·釋親屬》中說:“無妻曰鰥,鰥,昆也;昆,明也,愁悒不寐,目恒鰥鰥然也。故其從魚,魚目恒不閉者也?!贝硕卧挼谋疽馐?,喪妻之夫為鰥夫,鰥夫則因憂傷痛苦而夜不能寐。鰥夫如此,寡婦當然也不例外了。
        失去親人悲傷是正常的心理反應。但過度悲傷、長期悲傷,將悲傷作為一種穩定的心態持續一兩個月,甚至更長的時間而不能自拔者,就成為一種不健康的病態心理了。
        例如:有對老夫妻感情甚篤,原來工作時都忙自己的事,離休后,孩子都已經成家另過,脫離了工作,家務負擔也不重,夫妻雙方都把生活的重心轉移到家庭中,轉移到對方身上。兩人同起居、共出入,有了充分的時間溝通,都感到離休之后才真正地了解了對方,依戀之情日濃。
        不幸的是,丈夫在一次外出旅游中意外身亡。這件事發生得太突然了,妻子毫無思想準備,聽說后悲傷得暈了過去,醒后哭得死去活來,悲痛欲絕。丈夫的喪事辦完了,妻子卻遲遲不肯撤掉家中的靈堂,堅持要在靈堂中獨自陪伴丈夫。經過一段時間,在子女親友的勸說下撤掉了家中的靈堂,卻不肯到子女家換換環境,改善一下心情,長期沉浸在悲傷中不能解脫。原本比較好的身體很快就垮下來了,不久也離開了人世。 有人說,如果她還工作,或者子女在身邊有個寄托,她不會如此。其實,從悲傷中走出來需要外界的支持和他人的幫助,但更主要的是自己要有擺脫悲傷的愿望和勇氣。中醫的“七情”學說認為,“悲傷肺”。老年人的機體功能本來就處于退行之中,老年人喪偶,過度悲傷可使老年人肺氣郁悶,上焦不通。過度悲傷不但會降低老人適應生活的能力,還會使人體的代謝功能減低,免疫功能削弱,促使迅速衰老、疾病叢生,嚴重的會導致死亡。
      您感興趣的文章
      上一條:沒有啦!
      下一條:心理分析:為何頻頻“紅杏出墻”
      友情鏈接:
      徐州市心理咨詢師協會  版權所有 ?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    蘇ICP備16046944號